免费硕士学士论文 分析欧洲大停电的原因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European Power Outage
The unprecedented power outage affecting Spain, Portugal, and parts of France on April 28, 2025, has sparked widespread debate about the vulnerabilities of modern energy systems. Below is a synthesis of the key factors identified as contributing to this crisis, based on available evidence and expert analyses:
1. 导言:欧洲能源转型背景与电网挑战
当前,欧洲电力系统正经历一场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深刻能源转型。欧盟及其成员国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显著提高了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性电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 [11,20]。这场转型在带来环境效益和能源独立性的同时,也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韧性带来了严峻挑战 [11,29]。电网基础设施的老化、区域互联结构的固有特点以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技术与运行复杂性,共同构成了欧洲电网在快速转型期面临的主要脆弱性 [10,25,28,36,39,40]。近期,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电力中断事件,特别是2025年伊比利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严重停电事件 [15,31,43],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高度依赖及其在面对极端或突发状况时的脆弱性,并集中暴露了在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欧洲电网系统所面临的深层风险 [31,36,43]。本章旨在深入分析近期欧洲大停电事件的原因,并探讨其对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启示。为此,本章首先对当前欧洲电力系统的现状、在能源转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突显的脆弱性进行系统性梳理,为后续章节详细分析具体停电事件的触发因素、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供必要的背景和基础。
1.1 欧洲电力系统的现状与脆弱性
当前,欧洲电力系统正处于一场由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驱动的深刻能源转型之中。欧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碳排放削减目标,例如,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下降55%,并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目标至45% [11]。这一政策导向促使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显著增长,其在电力生产中的占比迅速攀升,例如,到2023年已达到44.7% [20],而西班牙等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甚至在2024年已占总用电量的56.8%,并计划在2030年提升至81% [25,37]。这场能源转型带来了能源供给多元化和环境效益的机遇,但也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 [11,29]。
综合多项研究评估,欧洲电力系统在基础设施、互联程度以及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方面普遍存在共性脆弱点。首先,电网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 [39],例如,欧盟约40%的配电网已服役超过40年,亟需现代化改造 [25,26]。老化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难以承受突发性的负荷激增 [33],而电网的升级改造却因巨额资金投入和繁琐审批流程而进展缓慢 [19,33]。这导致许多可再生能源项目因缺乏合适的电网连接而暂停或推迟 [19]。
其次,欧洲电网的互联程度虽然整体较高,旨在共享资源、平衡供需并提高可靠性 [10],但也可能因缺乏有效的“熔断机制”而导致局部故障的风险蔓延 [36]。特别地,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与欧洲大陆主电网的连接相对较少,主要通过法国,形成了所谓的“电力半岛”或“能源孤岛” [10,15,26,37],这使得其电力系统在应对波动时需要保持更高的自稳定性 [26],增加了孤岛运行的隐患 [28]。
再者,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带来了新的挑战。风能和太阳能等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 [18,31,36],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 [36,40]。现有电网的调节能力在应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时显得捉襟见肘 [33]。此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导致电网惯量不足,加剧了功率平衡脆弱性和电网振荡风险 [28,40]。尽管可再生能源占比迅速提高,但电网和储能系统的建设速度未能完全跟上 [29,40,41],这使得系统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仍需依赖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进行调节,暴露了能源结构的潜在风险 [15]。欧洲电网系统工程师协会警告称,现有同步电网架构难以适应新能源占比超过40%的新常态 [31]。
政策层面的影响,例如碳排放交易系统及相关的能源转型政策,对电力成本和系统稳定性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20]。
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等案例突显了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高度依赖及其暴露出的脆弱性 [43]。2025年4月28日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及法国南部的大规模停电事件 [8,15],揭示了现代能源体系在面对异常大气振动或突发状况时的深层脆弱性 [15,43]。此次事件发生在工作时段,对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 [8],有力地警示了电力系统一旦中断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现代社会的脆弱性 [31,43]。
鉴于欧洲电力系统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脆弱性,本综述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近期欧洲大停电事件的原因及其对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启示,为增强电力系统韧性提供参考。
1.2 近期欧洲大停电事件概述
近期欧洲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电力中断事件,其中以2025年4月28日发生于伊比利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停电事件影响最为深远,引起广泛关注 [33,40]。此次停电主要影响了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大部分地区(涵盖西班牙17个自治区中的14个以及葡萄牙全国电网)[25],并波及法国南部(包括巴斯克地区)[8,25,37]、安道尔公国及比利时部分地区[18,21,31]。事件始于当地时间中午12:30至12:35左右[15,21,29,41],影响人数估计超过5000万[7,25,26,29,31,36,37,39]。
此次停电事件的严重性体现在其快速蔓延、巨大的负荷损失以及对社会运行造成的广泛冲击。西班牙电网公司Red Eléctrica(REE)报告显示,在停电起始的五秒钟内,西班牙全国电网出现大规模失稳,电力负荷骤降约15吉瓦[15,39,41],相当于当时全国用电量的60%[15,41]。另有分析指出,停电瞬间西班牙的功率缺口高达12.3吉瓦,相当于全国用电负荷的43%[36],或电力系统出现超过4000兆瓦的电力缺口[43]。此次“零电压”事件表明发生了普遍的电压崩溃[8]。停电导致城市交通系统瘫痪,包括地铁停运或列车被困、交通信号灯失效、铁路运输中断,以及机场航班延误或取消[7,15,25,26,29,31,36,42,43]。通信系统大面积中断[7,15,21,37,42],商业活动停滞,公共服务混乱,医疗系统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医院被迫暂停常规手术[7,18,21,26,36]。西班牙政府迅速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部署警力维持秩序[7,18,41]。电力恢复过程耗时较长,普遍持续6至10小时[40],马德里等城市停电超过6小时[26],甚至在电网瘫痪超过11小时后,西班牙仅一半地区恢复供电[41],部分地区直至5月2日仍未完全恢复[37],有预测认为整个系统的完全恢复可能需要长达一周[41]。经济损失预估超过2亿欧元[31]。
事件发生初期,各方对停电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测,显示了可能的争议焦点。官方初步调查指向西班牙电网内部一次来源不明的“强功率流振荡”[8]或电流“剧烈波动”[21],导致伊比利亚电网与欧洲大陆电网暂时断开连接(“解列”)[8,10,37,39]。媒体和研究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此次事件暴露了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背景下欧洲电网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缺陷[25,26,28,29,31,36,37,40]。具体技术原因推测包括风光发电出力骤降(例如光伏午间出力骤降30%、风电静默危机)与电网惯量不足共同导致频率崩溃[40],以及极端气温波动加剧超高压线路振荡[28]或罕见振动[42]。部分讨论还提出了网络攻击等可能性,但官方未予证实[21]。
将此次事件与历史上的电力中断事件进行对比,有助于评估其特殊性和严重性。本次停电被广泛认为是西班牙历史上最严重的电力中断事件[29],也是欧洲自2006年以来最严重的电力危机之一[39],同时位列世界范围内受影响人数最多的事件之列[21]。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5月28日,西班牙电网也曾因“强烈振荡”导致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主网解列,引发了负荷骤降超1000万千瓦的大规模停电[28]。虽然2023年的事件在诱因上与2025年的振荡和解列有相似之处,但2025年的事件在影响范围、波及人数以及社会后果的严重程度上更为突出,进一步暴露了在电力结构转型背景下欧洲电网互联与稳定性面临的严峻挑战[36,41]。
2. 大停电的直接原因与触发因素分析
大规模停电事件对社会经济稳定和公共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对现代电力系统脆弱性的警示意义深远。深入分析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与触发因素,对于识别系统风险、提升电网韧性以及制定有效防范和应对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章旨在系统探讨近期欧洲大停电事件发生过程中关键环节及导致系统崩溃的初始诱因。
本章的分析围绕多个维度的潜在致灾因素展开。首先,将聚焦于电力系统内部的动态特性和技术失稳现象,特别是功率振荡与频率失衡在连锁故障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其物理机制以及突发性负荷或发电量变化如何打破系统平衡并引发不稳定。其次,将考察外部环境与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和异常大气现象对电力基础设施的直接物理破坏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影响供需平衡进一步加剧电网运行压力。最后,潜在的人为操作失误、设备技术故障以及其他可能的初始故障模式也将被纳入考量,并基于现有信息评估其在事件发生中的可能性与作用。
通过对这些直接原因与触发因素的细致梳理与分析,本章旨在揭示此次欧洲大停电事件中电网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包括初始扰动的性质、系统保护机制的连锁反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这些具体的技术性与非技术性诱因,对于有效吸取教训并指导未来电网规划、运行和维护至关重要。接下来的部分将分别对电网功率振荡与频率失衡、环境与自然因素影响以及潜在人为和技术故障进行详细阐述。
2.1 电网功率振荡与频率失衡
电网功率振荡是指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组之间或发电机组与电网之间因电力不平衡引起的周期性功率波动现象,其表现为系统功率、频率或电压的不稳定波动,严重时可能导致电网崩溃 [44]。从物理机制上看,振荡的发生原理在于发电机内部的机械功率($$P_$$)与电磁功率($$P_$$)之间的瞬时不平衡会引发转子功角($$\delt$$)的变化。在一定的功角范围内,这种变化会形成周期性振荡,如果系统阻尼不足或扰动过大,振荡幅度可能持续增大,最终导致系统失稳和解列 [44]。
本次欧洲大停电事件中,电网振荡与频率失衡是导致系统瓦解的关键因素之一。多份报告指出,停电前发生了突发性的负荷或发电量剧变。西班牙电网监控系统显示,全国电力负荷在短短5秒内骤降15吉瓦,远超系统容忍阈值,相当于当时西班牙全国电力需求的60% [18,21,26]。另有数据显示在数分钟内负荷骤降超过1000万千瓦 [7,29,37]。这种突发的功率失衡直接触发了系统内部的“强烈振荡” [8,26,31,37,41],导致电网频率出现异常快速波动和失衡 [10,18,31,43,44],甚至降至49.2赫兹 [39]。剧烈的功率振荡和频率失衡超出设计阈值,引发了系统保护机制的启动,导致西班牙电网与欧洲大陆其他地区断开连接 [7,8,10,18,26,31,37,41]。
各方对此次振荡触发因素进行了初步判断,涵盖自然与系统性(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有分析认为西班牙内陆地区的极端温差可能导致了4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出现异常的“诱导大气振动”或“异常振荡” [29,31,42]。这种振动使振荡幅度超出设计阈值 [31],并可能导致电气系统同步故障 [42]。葡萄牙能源运营商REN监测到400千伏线路的异常“大气诱导振动”最终导致欧洲电网互联系统频率超出0.5赫兹的容限值,引发同步紊乱 [43]。此外,尽管发生在不同区域,意大利南部异常高温导致的海底电缆“电磁谐振”案例也被提及,用以说明极端自然条件可能引发电网振荡 [33,41]。
在系统性因素方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被认为是重要的促成因素 [36]。例如,初步调查显示太阳能发电量骤降是引发连锁反应的关键因素,光伏出力因云层遮挡快速减少,而传统调峰机组未能及时有效弥补缺口,打破了电网平衡 [25]。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如风能下降12%、太阳能波动±15%)叠加水力调节能力不足,导致了发电-负荷失衡 [28]。分析指出,随着更多轻量级、基于逆变器的发电设备取代传统旋转设备,电网惯性响应能力下降,导致系统频率调节速度减缓40% [28,41],使得电网变得更快、更轻、更容易受到干扰 [41]。这种电网惯量不足在高渗透率新能源电网中使“电网共振”现象尤为危险 [31],并直接导致了频率崩溃 [40]。
电网故障的连锁反应(Cascading Effect)在此次事件中表现显著。突发性电力失衡触发的系统保护机制导致了连锁切断 [15]。西班牙电网因剧烈功率振荡解列是直接原因 [39],随后葡萄牙也因电压波动受到连锁影响并经历了负荷塌陷和全网瘫痪 [18],合并后为 [18,39]。连接伊比利亚半岛与法国的互联线路承担了显著的电力交易,但其缺乏有效的“熔断机制”或功率支援延迟超过5秒 [28,29,36]。专家形象地将此过程比喻为“在蜘蛛网中心轻轻一碰,振动却能传到最远角落” [43],说明一个区域的初始振荡通过互联网络迅速传播并引发其他区域的保护性跳闸,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面积停电 [10]。
2.2 环境与自然因素影响
自然环境与极端自然事件是引发电力系统故障及加剧供需失衡的重要因素,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直接威胁。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如极端天气和大气振动,可能直接触发设备损坏或导致电网负载异常,进而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20,43]。
极端天气事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广泛而直接。强对流天气、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对电力基础设施构成严峻挑战[14]。例如,强风可能导致输电线路产生高振幅低频率的“导体驰动”或低振幅高频率的“风沙振动”,对电网基础设施造成机械应力损伤[42]。雷击、强风伴随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输电设备严重损坏[14]。我国多条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途经山区,这些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尤其高[14]。历史案例显示,飓风桑迪(2012年)导致纽约长岛近2500台变压器和4400多根配电杆受损[3];飓风玛丽亚(H-Maria)过后,波多黎各80%的电力系统瘫痪,导致基本服务中断数月[3]。研究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可通过强风和洪水对输电塔、配电杆和变压器等关键设备造成物理损坏,进而引发大规模电力中断[3]。寒潮、凝冻等恶劣低温环境同样对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提出更高要求[17]。此外,山火也可能烧毁输电线,导致系统负荷转移失衡,加剧电网崩溃风险[15,18]。
极端天气除了直接破坏基础设施,还会显著影响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高温天气是导致用电负荷急剧攀升的重要环境因素[27],例如西安电网曾因持续高温负荷连续刷新历史纪录[27]。同时,高温还可能限制电缆的传输能力[26,41]。极端寒冷天气亦会急剧增加用电需求[20]。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冬季阳光和风力不足导致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大幅下降[20],或阴雨天气导致光伏出力骤降、风速下跌导致风电出力损失[39],进一步加剧了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在大面积停电事件中,大气振动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自然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事件中,葡萄牙电网公司REN推测,西班牙内陆的极端气温变化可能导致超高压线路(400千伏)异常振荡,进而引发系统失稳和整个互联欧洲网络的连续干扰[7,18,25,28,29,37,41,42]。气象数据显示,停电当日西班牙南部地区气温异常攀升或出现极端温差(例如早晨零下,下午飙升至20℃以上)[15,26,37,41],被认为是导致超高压线路“异常振荡”的直接诱因[31,33]。深入研究发现,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引发的大气压力突变可能产生了被称为“瑞利波”的大气振动,这种振动传播到输电线路上,导致其产生周期性应力[43]。多个振动源的谐波叠加在400千伏线路上,最终引发了电网频率的异常波动和电网系统之间的同步失败[18,41,43],导致400kV以上的超高压电网振荡解列[7]。意大利南部遭遇的异乎寻常的高温也被认为是引发海底电缆剧烈振荡的直接诱因[33]。尽管有观点未将本次停电与极端天气直接关联[10],但葡萄牙电网运营商已暗示环境因素作为触发因素的可能性[8]。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对电网的长期稳定性构成持续威胁[14]。因此,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变得尤为重要[3]。针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面积停电,分析具体案例能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例如,甘肃电网曾因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导致输电线路损坏,揭示了该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带来的自然灾害防范不足问题[32]。研究关键基础设施在不同灾害情景下的物理损伤评估和由此产生的服务中断,例如使用机器学习模型评估电力塔损坏情况或水文模型模拟洪水影响,对于理解和量化灾害影响至关重要[3]。然而,现有研究在普适性方面可能存在局限,如飓风评估方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灾害或不同地理气候区域[3],这提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更广泛适用性的脆弱性评估方法,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地质和气候特征,提升电网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韧性。
2.3 潜在人为和技术故障
针对大规模停电事件的潜在根本原因进行分类评估,对于理解电力系统的脆弱性至关重要。分析表明,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故障和固有的技术问题是增加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2,7]。研究指出,电网设备在供电负荷急剧增加以及低温、凝冻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更易发生故障,这对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17]。电网基础设施的老化,例如欧盟配电网中约40%的服役时间超过40年,被认为是潜在的结构性风险因素,可能在特定工况下触发故障[7,25,32]。
此次停电事件的初步分析探讨了多种可能的初始故障模式,包括大型发电机组的突发故障、关键输电线路或变电站的故障(可能由设备老化、维护失误或物理破坏引起),以及电网控制系统的失灵或错误指令(如软件缺陷、调度人员的误操作)[10]。有观点认为,当日天气并无异常,系统内部故障而非罕见大气现象可能是更合理的解释,这可能与供需失衡有关[26,41]。电网中出现的功率振荡是导致系统不稳定的重要技术现象,其成因多样,包括短路故障或元件跳闸引起的功率潮流重新分布,导致某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突变;大规模负荷的接入或切除引发的发电功率与负荷需求失衡;发电机组机械转子速度不一致造成的能量波动;电网拓扑变更改变系统动态响应特性;以及调节设备调节性能不足等[44]。尽管功率振荡可能与环境因素和能源结构变化相关[29],但其本身是电网技术特性的一种体现。例如,巴伦西亚一个变压器站内的松鼠曾被猜测为短路诱因,但官方报告最终将大气振动确定为主要触发因素,这提示了潜在的动物或其他外部因素对传统设备的威胁[43]。西班牙首相将此次停电归因于欧洲电力系统在技术层面的“剧烈波动”[21]。
在停电事件发生后,社交网络上曾流传可能与网络攻击有关的猜测,西班牙国家情报中心对此展开了调查[8,15]。然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特蕾莎・里贝拉以及西班牙政府和欧盟高级官员均表示,目前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网络攻击是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7,8,15]。欧盟已排除网络攻击的可能性[18,31],葡萄牙电网运营商也表示没有信息显示停电由网络攻击引起[26]。欧盟网络安全局的初步判断倾向于“技术故障或电缆问题”[10]。专家指出,如此大规模、同步的网络攻击将“极其困难”[8]。尽管葡萄牙总理初期表示“一切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但同时强调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指向网络攻击方向[10]。法国运营商也明确否认了火灾损坏线路的传言[8]。
本次事件也暴露了在复杂互联电网中实时诊断大规模故障根本原因的挑战性[8]。独立调查机构发现,西班牙电网运营商在振荡发生前三小时已监测到异常波动,但未能及时启动熔断机制[31]。欧洲电网运营商联盟的实时监测系统未能触发预警,这可能反映了数字化监控系统存在的漏洞,并暴露了关键基础设施指令执行层面的问题[36]。此外,西班牙与葡萄牙调度中心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延误了故障处置过程[39]。燃气机组启动调频需要约五分钟,响应速度相对较慢,这也可能对快速稳定电网造成影响[39]。目前,停电原因的调查仍在进行中,确切原因尚未最终确定[7,42]。这些挑战凸显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电网韧性,提升故障诊断和响应能力,以及改善跨国电网运营商之间的协调与数据互通性。
3. 欧洲电力系统结构性脆弱性分析
本章节旨在深入解析导致欧洲电力系统结构性脆弱性并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探讨多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包括当前电网基础设施的状况与投资挑战、区域互联结构的特点与能源孤岛风险、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所带来的复杂性挑战、储能设施的部署现状及其滞后性问题,以及电力市场机制与相关政策的影响。通过系统性地考察这些结构性要素,本章为全面理解欧洲电力系统在大规模停电事件中的脆弱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提升系统韧性、防范未来风险奠定了理论支撑。
3.1 电网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滞后
欧洲电网基础设施的老化以及相关投资的长期滞后,是导致电网脆弱性增加并引发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多项研究指出,部分欧洲电网设施已年事已高,输电线路与变电站呈现明显的老化态势,使得电网系统难以承受突发性的负荷激增,从而增加故障风险 [33]。例如,数据显示,葡萄牙有23%的变电站设备已运行超过30年未进行更新 [7,39];西班牙40%的高压线路建于1990年前 [36]。欧盟委员会的评估亦表明,欧洲约有40%的配电网使用年限已超过40年,迫切需要现代化改造 [20,25,26]。研究普遍认为,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老化与缺陷是导致大面积停电事件的重要风险因素 [2,32],长时间运行的设施因材料老化和部件磨损会降低运行能力,若未能进行合理的设施更新和改造,将显著增加停电概率 [2]。
与电网设施的老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网的革新速率远逊于时代发展步伐,投资的严重滞后问题凸显 [33,36]。尽管欧盟《绿色新政》等政策设定了宏大的能源转型目标,但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有效跟上转型步伐 [29]。输电网络的建设和升级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高昂的成本、潜在的竞争性问题以及来自各利益相关者的反对 [11],这导致项目周期漫长,例如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历时三十年才建成 [11]。即使是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而规划的新型线路,也面临成本控制和争议等问题,难以按时完成 [11]。
电网投资不足和互联能力不足对系统稳定性产生了直接影响 [19]。现有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电力供需情况,亟需升级和创新 [6]。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电力需求的增长,部分欧洲国家面临电网系统过度饱和的困境 [19,25]。这种饱和不仅体现在马德里等关键输电线路常年高负荷运行(负载率超过90%)[7],更直接导致了管理成本的激增。例如,西班牙在2023年为应对输电网络拥堵所付出的支出甚至超过了其电网改善项目的投资 [19,25]。电网容量不足已成为瓶颈,导致大量已规划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因无法并网而被推迟 [25]。
电网的升级改造,包括替换老化设备和引入智能电网技术,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19]。据估计,到2030年,为满足现代化改造需求,欧洲配电网需要投资约3750亿至4250亿欧元 [26],而满足跨境输电能力翻倍的需求,预计将需要高达6330亿美元的投资 [19]。高昂的升级成本对欧洲各国构成了显著的经济压力 [19],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的滞后。此外,人力储备不足,尤其是欧洲输电网工程师平均年龄偏高、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的问题 [36],也从人力资本层面反映了维护和升级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削弱了电网应对挑战的能力。综上所述,电网基础设施的老化与更新投资的长期滞后、建设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饱和和高昂运营成本,共同构成了欧洲电网面临的严峻挑战,显著增加了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3.2 电网互联结构与能源孤岛风险
电网互联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关键特征,旨在通过跨区域电力融通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优化能源资源配置[6,10]。然而,互联系统的脆弱性亦不容忽视,过度互联在缺乏有效控制机制时可能导致风险的迅速蔓延[36,43]。
欧洲电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步互联系统之一[10],但其互联结构并非均衡分布。特别地,伊比利亚半岛(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与欧洲大陆主网的互联被广泛指出存在显著不足,形成了典型的“能源孤岛”风险[10,22,25,26,28,29,31,33,37]。这种孤岛状态的核心在于跨境输电能力的严重受限[15,18,36]。研究表明,伊比利亚半岛仅通过少数(3至4条)400kV线路与法国互联[28,29,31,37,39],其跨境输电容量仅占欧洲主网总互联容量的2%至3%[31,39],远低于欧盟设定的目标[25]。比利牛斯山脉的地理限制进一步制约了电力进口和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15]。
这种有限的跨境互联能力在应对区域性电力故障或突发电力缺口时,其局限性暴露无遗。当伊比利亚半岛电网发生振荡或失稳时,不足的跨境容量导致难以从欧洲主网获得及时有效的功率支援[25,28,37],加剧了本地电网崩溃的风险[33]。例如,在某次停电事件中,伊比利亚电网与欧洲大陆电网暂时断开[8],西班牙电网崩溃后,葡萄牙的备用电源系统也因跨国输电中断而失效[31]。这突显了电网互联不足使得局部故障难以通过外部支援缓解的困境[25,28,31]。尽管互联旨在提高稳定性,互联不足反而限制了故障时的支援能力[25],并增加了风险传播的途径,例如法国南部在某事件中也出现了短暂断电[7,10]。此外,部分地区(如葡萄牙)对邻国低价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一旦跨国输电出现问题,极易受到牵连[15]。
欧洲电网的互联设计在某些方面被认为存在缺陷。伊比利亚半岛与主网的连接模式,如通过少数几条线路互联,被描述为“单点连接”,在故障时极易引发雪崩效应[31],与遵循“多点互联、分层分区”安全原则的电网存在显著差异[39]。这种结构性脆弱性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电网调度能力对比时更为突出,例如中国电网具备强大的跨区调度能力[17,39],能够实现不同地区间的电力互补,提高整体供电稳定性[6]。欧洲电网互联冗余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跨国协调机制失效,是本次停电事件暴露的关键问题之一[29,31,39]。各国电价发展不平衡和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进一步阻碍了欧洲电力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协调统一[20]。
构建大型互联电网涉及巨大的投资和技术挑战,同时如何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合理的收益分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6]。然而,国际间的电力互联互通对于发挥全球资源优势、共同应对能源挑战至关重要,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共建清洁、安全、高效的全球能源互联网[6]。
3.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挑战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RES)的接入对现代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了显著挑战。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其出力具有固有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 [6,7,14,20,25,30,31,37]。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电力系统的调度难度,使得实时电力供需平衡变得愈发复杂 [6,10,18,36]。欧洲电网系统工程师协会警告称,现有同步电网架构已难以适应新能源占比超过40%的新常态 [31]。
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升对欧洲电力系统稳定性产生了潜在影响 [2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低边际成本特性通过优先次序效应挤出传统发电机组,可能导致电力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甚至趋零,而在可再生能源短缺时价格则大幅上涨,增加了系统运行和调度的不确定性 [11,20]。如何平衡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与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0]。分析指出,此次欧洲大停电的本质在于电力系统“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与“低灵活性资源储备”的结构性矛盾爆发 [41]。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另一项挑战是电网惯性的降低,即“弱转动惯量”特性 [14,40]。传统火电、核电等同步发电机组具有较大的旋转惯量,能够在系统遭受扰动时为电网频率提供惯性支撑。而风电、光伏等基于逆变器的“非同步电源”缺乏这种物理惯性 [39,40]。随着这些轻量级设备大量替代重型旋转设备,电网变得更快、更轻,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干扰 [26,41]。电网惯性的减弱削弱了电网对频率波动的抑制能力 [14]。例如,西班牙电网的惯量已显著下降,频率调节能力随之削弱 [39]。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频率和电压控制带来了挑战,严重故障后的电压骤降和频率波动可能触发新能源场站的自动保护机制,导致大量机组脱网,形成电力供应崩塌,从而增加引发大规模电网故障的风险 [18,28]。
结合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案例,可以分析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如何在电网振荡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6,31]。此次停电事件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实现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电的背景下 [28,31]。停电前夜,伊比利亚半岛遭遇罕见气象扰动,例如局部风速骤降或云层遮挡,导致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量在短时间内大幅锐减 [7,18,25,29]。与此同时,气温骤升等因素可能导致负荷激增 [37]。新能源出力骤降与负荷突变相结合,形成了供需的“死亡交叉”或剧烈变化,瞬间打破了电网负荷平衡 [18,22,29,31,37]。这种供需的剧烈变化若未能被系统及时有效地预测和平衡,便会引发电网振荡 [7,10,37]。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由于其固有的波动性、缺乏惯性支撑以及对扰动时的自动保护脱网机制,可能加剧了电网振荡的后果,甚至触发连锁反应导致大规模停电 [18,26,33,40]。此案例凸显了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电网在极端条件下的脆弱性 [36,39,40,42].
新能源出力特性还加剧了电力供需的矛盾,特别是在负荷尖峰时段 [16,27]。风光等新能源的出力趋势往往与负荷曲线相反,即在负荷高峰时出力较低,而在负荷低谷时出力较高 [14,16]。例如,太阳能发电在晚间用电高峰时没有出力 [14]。这种出力与负荷之间的错配,使得电力系统装机容量充足但有效容量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 [5,27]。为了弥补新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保障电力电量平衡,电力系统需要备用大量的常规火电机组等灵活资源进行调峰 [14,16,37]。随着新能源比例的增加,所需的调峰容量和备用容量也随之增大,增加了平衡电力供需的难度 [1,16]。在极端天气导致新能源出力极低甚至为零的情况下,可能因备用容量不足而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6]。部分研究还指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同步提升,也限制了新能源的有效并网和消纳 [19]。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新型并网主体的涉网安全管理,提升涉网性能和调度管理水平,并深入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的稳定机理 [4]。
3.4 储能建设滞后问题
电网惯性是维持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的重要物理属性,其大小与同步发电机的转动惯量密切相关。随着欧洲能源结构转型,传统火电等同步机组的比重逐步下降,导致电网整体惯性降低,系统应对扰动的能力减弱,频率稳定性正面临严峻挑战[18]。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作为一种灵活可控的资源,在应对电网突发波动和提供缓冲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6,19,30]。储能设施能够在电力供过于求时储存能量,在需求激增或发电不足时迅速释放,从而平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保障供需平衡[6,19,41]。
然而,当前欧洲部分地区的储能装机容量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速度不匹配,存在严重的建设滞后问题[36,37,39,40,41]。例如,有分析指出西班牙43%的电力来源于风能和太阳能,但电网和储能系统的建设未能跟上这一发展速度[26,41]。数据显示,西班牙规划中的6GW储能目标仅完成35%[39],而到2030年部署40GW目标目前仅建成2.3GW[29]。伊比利亚半岛的电池储能容量仅为0.8GW,远不足以应对超过3GW的功率波动需求[36]。2025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显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储能装机容量仅占新能源发电总量的8%,远低于国际能源署推荐的20%安全线,这表明电网缺乏应对突发波动的必要缓冲能力[18,29]。
储能建设的滞后直接加剧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的脆弱性[39,41]。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骤降或电网发生扰动时,缺乏足够的快速响应储能系统使电网难以有效平抑波动,容易导致频率失稳甚至引发大范围停电事件[20,22,36,40]。储能建设的停滞使系统难以平衡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进一步加剧了电网脆弱性[36]。
充足的储能配置对于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提高电网弹性以及应对突发停电事件至关重要[36]。它不仅是保障供需平衡的关键因素[6],也是增强电网灵活性[30]、确保稳定运行[19]和满足突发用电需求[20]的关键技术。量化分析表明,储能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方面潜力巨大。例如,有研究指出,在西班牙事故场景中,部署1GW/0.5h的储能系统可以减少40%的负荷损失[41]。虽然现有摘要未直接提供关于提高线路利用率的量化分析,但储能通过优化发用电匹配和减少弃风弃光间接提升了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此外,储能的应用还可以降低用电高峰期的发电需求,减少备用电厂投资,从而提升电力市场整体稳定性[11]。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多种类型,其研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6,11]。各国政府亦日益重视,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6]。
尽管在技术和政策层面均取得了一定积极进展,储能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大规模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周期长以及投资收益不稳定等局限性[11]。部分新技术如液态空气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尚未广泛商业化应用[29]。此外,项目审批延误等非技术因素也可能阻碍储能建设进程[29]。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着力克服这些障碍,加速储能基础设施的部署,特别是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区域[4]。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储能并网主体的涉网安全管理,以充分发挥储能在增强电网弹性、保障供电可靠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3.5 电力市场机制和政策的影响
电力市场机制与政策是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及大规模停电风险的重要因素。欧洲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市场设计与政策导向,对电力系统的成本结构、投资激励、跨国协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作为一项重要的环保政策,在促进减排的同时,显著影响了电力市场的价格和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碳排放许可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电力生产成本升高,特别是对于化石燃料发电企业 [20]。这种成本上升间接推高了电力批发价格,并可能削弱欧洲工业的竞争力 [20]。此外,在环保主义驱动下的能源政策,如加速淘汰煤电和核电,导致基荷电源占比大幅下降 [37,39]。例如,西班牙计划在2025年前关闭所有燃煤电厂,但未同步建设燃气调峰电站,这种政策执行中的不协调增加了电网调峰压力 [29,39]。
现有的跨国电网协同机制在应对紧急状况时暴露出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尽管欧盟建立了电力市场互联体系,但在故障引发的紧急情况下,各国电网运营商的调度策略仍存在明显割裂 [18]。电网技术标准差异、跨境输电容量限制以及信息共享和协调调度机制的欠缺,都制约了跨国电力支援的效果 [18]。分散的电力市场机制导致成员国在电网投资上各自为政,使得跨国输电走廊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增加了系统风险 [39]。欧盟“能源联盟”战略下过度互联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产生反噬效应 [15,36]。突发故障时,互联体系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例如法国在事故后选择切断与西班牙的连接,使得伊比利亚半岛难以获得及时的外部支援 [15,29]。
当前电力市场机制在应对突发状况和保障电力平衡方面存在不足。欧洲分散式电力市场以中长期合同为主,现货市场的调节能力相对有限,难以快速有效地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骤降或其他突发性供需失衡 [1,25]。边际定价机制在天然气等关键燃料价格飙升时,可能导致电价与气价深度绑定,削弱了电网应对成本波动的弹性 [25]。此外,市场因素,特别是燃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16,27]。例如,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煤电成本,若无法及时有效疏导,可能导致发电企业亏损甚至出现“有装机无出力”的情况,严重威胁电力供需平衡 [5,9,16]。一些地区在供需紧张时期采取有序用电、错峰用电或提高尖峰电价等干预措施,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机制在极端情况下的局限性 [27]。现有的市场设计在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有效消纳和保障电力系统灵活平衡方面仍面临挑战 [1]。
为提升电力系统的韧性,需要对电力市场机制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应考虑允许储能电站等灵活性资源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 [11],并通过灵活的尖峰电价或合理的峰谷价差激励其提供调峰等服务 [11,40]。欧盟近期提出的电力市场改革提案已开始推动动态电价机制,以增强市场对灵活性资源的价格信号引导作用 [40]。同时,解决市场结构性问题,如部分国家高比例的电网接入费和税费可能抑制对电网升级的投资 [25],以及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是确保电力市场有效运行和支持系统安全的关键 [6]。欧盟已推出加速电网扩建的行动计划及相关法律框架,旨在吸引投资、简化审批流程,并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深度融合 [19]。然而,要全面解决市场机制和政策带来的挑战,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日益复杂的电力供需环境。
4. 大停电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于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电力系统不仅是支撑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更是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 [4,18,43]。大面积停电事件的突发性与广泛性,可能对社会秩序、经济活动以及民生福祉造成潜在和现实的严重影响 [8,34]。对大规模停电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其破坏程度、评估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并提升社会整体韧性。本章节将从停电对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入手,探讨各领域受到的冲击,揭示关键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在停电事件中的级联失效效应 [8,43]。此外,还将分析停电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并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停电事件中暴露出的差异性脆弱性 [3,13]。随后,章节将进一步探讨大规模停电的风险评估方法及其经济损失的量化手段。
4.1 停电对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次欧洲大停电事件突显了现代社会对稳定电力供应的高度依赖性及其潜在的脆弱性 [18,43]。电力系统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大面积停电的突发性与广泛性对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潜在及现实的严重影响 [33,34]。
大面积停电对不同领域和社会群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其破坏是广泛且深远的 [8,34]。在交通运输方面,多地的地铁、铁路系统全面中断或部分瘫痪,大量列车停运,影响数万名乘客滞留 [7,8,10,21,25,26,31,37,42]。交通信号灯失灵导致道路交通混乱和拥堵,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8,26,43]。航空运输也受到严重影响,多个机场出现航班延误或取消 [7,8,25,26,29,31,37]。
医疗保健系统亦面临严峻挑战。虽然部分医院依靠备用发电机维持关键设备运转 [8,10,21,26,31],但许多非紧急手术被迫推迟或取消 [7,8,26,29],依赖电力维持生命的医疗设备使用者面临高风险 [3]。通信网络出现间歇性或完全中断,手机信号和互联网服务中断,影响了信息传递和应急联系 [7,8,15,18,31,37,42,43]。
在经济与商业领域,停电导致广泛的活动中断。许多商店和企业被迫关闭,工业生产线停产 [7,8,10,29]。自动取款机和部分电子支付系统瘫痪,暴露出“无现金社会”的短板 [8,31,42,43]。民众因恐慌涌向超市抢购食品和饮用水,部分商店采取限购或仅接受现金交易 [7,21,26,31,37]。社会公共服务如应急服务、教育活动和公共场所运营也受到冲击 [8],部分地区甚至需要军队协助维持社会秩序 [15,21]。
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的案例深入揭示了电力中断如何通过连锁反应影响现代城市功能 [8,43]。电力中断直接导致交通信号系统失效,引发交通混乱,进而影响应急救援和物资运输;通信系统瘫痪使得被困人员难以求助,并阻碍了信息传递;支付系统的中断则严重干扰了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这些相互关联的基础设施在电力中断下暴露其脆弱性,一个环节的失效迅速波及其他环节,形成放大效应,对社会正常运转构成全面威胁 [31,42,43]。长期停电甚至可能导致饮用水、食品供应、医疗等基本服务严重中断,引发次生灾害 [3,22,34]。
分析用户停电的影响,需区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3]。直接损失通常包括设备损坏、产品报废、维护费用增加等 [38]。间接损失则更为广泛,涵盖生产计划延误、产能下降、订单暂停或取消、供应链中断、客户关系受损、经济活动停滞等 [8,38]。有研究估算,每缺电1度可能带来7元的GDP损失,大面积缺电可能导致巨大的产出损失 [9]。对个人用户而言,停电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不便和财产损失 [13]。此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区和依赖电力医疗设备的老年人、儿童等群体在停电事件中更为脆弱,凸显了停电影响的社会不平等性 [3]。
4.2 大面积停电的风险评估与经济损失量化
评估大规模停电事件的潜在风险并量化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及制定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研究人员为此发展了多种方法,旨在从不同维度揭示停电的影响与脆弱性。
在经济影响量化方面,存在多种评估途径。一种方法是采用综合评估体系,该体系从用户经济损失、供电企业经济损失及供电可靠性考核指标等多个方面出发,并考虑用户的重要性程度和停电时段差异 [13]。这种体系能够构建用户停电影响综合指标,利用产业关联度分析理论计算用户间接经济损失,并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实现复杂指标的量化与多角度评估 [13]。另一种方法则结合客户调查和构建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 [2,35]。调查方法能够直接获取用户的损失感知,但其局限性在于难以全面反映非均衡状态下的复杂经济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影响停电损失的准确量化 [35]。CGE模型则旨在更全面地评估停电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35]。此外,也有研究通过情景分析来评估大规模停电的风险及其持续时间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制造业停工损失占GDP的比例或特定历史事件的单日损失数据 [22]。备用发电渗透率的提升已被证明能够有效减轻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35]。实际事件中,大规模停电已被证明会产生显著的负面经济影响,例如越南大停电导致的企业停工损失高达14亿美元 [38],伊比利亚半岛停电对航班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预估超过2亿欧元 [31],以及马德里证券交易所能源板块市值蒸发120亿欧元 [29],这些具体案例印证了停电带来的巨大经济风险 [29]。停电对交通、商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突出显示了潜在的社会经济风险,例如冷链系统对电力依赖导致的损失 [43]。
在风险评估方法方面,多种工具被应用于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中 [2,32,34]。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风险矩阵法以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如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 [2,32,34]。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形成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框架,从不同角度对停电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量化 [32]。在这些框架中,风险通常被定义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发生后果严重性的乘积,并通过风险评估矩阵进行风险分级 [32]。风险识别通常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如收集历史停电数据、专家评审法、现场调查以及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 [34]。
识别和分类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因素是风险评估的基础。文献中归纳的风险因素涵盖多个维度 [2,32]。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极端气候影响(如强对流天气、暴雨洪涝、极端高温热浪) [2,14,32]、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老化与缺陷 [2,25,32]、电力网络结构脆弱性 [2]、人为操作失误与安全防护不足 [2,32]、能源供需失衡与调度管理问题(如高负荷需求、清洁能源波动性导致顶峰能力不足) [2,14,17,25]、政策法规与行业监管 [2]以及电网互联不足和市场机制缺陷 [25]。此外,外部攻击也是潜在的风险源之一 [21]。
对于停电影响范围的量化,也存在多种方法。除了经济损失的直接和间接计算,还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停电的地理影响 [2],或估算行业经济损失和受影响范围,以及社会服务功能丧失的程度 [2]。在高分辨率评估方面,研究结合物理模型(如电力塔故障、电力网络)和社会脆弱性指数,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如NASA的NTL产品)来映射功率损失的空间分布,以此评估极端事件下的社会技术脆弱性 [3]。然而,有研究指出,在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如水电耦合)的相互依赖性时,简单假设备用电源的存在可能简化了实际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级联故障 [3]。一些方法主要关注服务损失(如受影响人口比例),而未能提供详细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据或模型 [3]。
总体而言,大面积停电的风险评估和经济损失量化是复杂且多维度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已发展了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并识别了广泛的风险因素。然而,更精确地量化间接损失和级联效应,特别是在关键基础设施相互依赖性方面,以及在高分辨率层面评估社会经济影响,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加强电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健全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提升电力系统整体韧性至关重要 [4]。
5. 应对措施、未来展望与经验借鉴
此次欧洲大停电事件不仅对受影响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冲击,进一步暴露了欧洲电力系统在加速能源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脆弱性与挑战[7,37,42]。这起事件被广泛视为欧洲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零碳电网转型的一次关键“压力测试”[18,25,26,28,31,36,39],凸显了电力系统在稳定性、韧性及应急响应能力方面的不足。鉴于此,全面回顾和分析此次事件的应对过程、深入探讨提升电网韧性的技术与政策策略、评估需求侧管理的关键作用,并系统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确保能源安全和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章节旨在通过对已有研究和事件报告的综合分析,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用以理解如何应对大规模停电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首先,将详细考察欧盟及各成员国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应急响应与管理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识别其中的成功经验与暴露出的不足之处,尤其关注跨国协调和应急预案的完善性[7,8,31]。进而,将深入探讨提升电网韧性所需的关键技术与政策策略,包括柔性调度、储能技术、电网互联、智能电网建设以及相关市场机制改革等,这些措施对于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增强系统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18,37]。同时,本章节还将专门分析需求侧管理,特别是需求响应在平衡电力供需、增强系统灵活性和缓解电网压力方面的作用,并借鉴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12,23]。最后,在总结此次欧洲大停电事件暴露出的深层风险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提炼关键经验借鉴,并展望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构建更安全、可靠、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关键发展方向[5,7,39]。通过这样的多方面分析,本章节旨在为未来欧洲乃至全球应对类似挑战、推动能源安全转型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5.1 欧盟及各国的应急响应与管理
针对此次欧洲大停电事件,欧盟成员国及相关机构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与管理机制,旨在减轻停电影响并恢复社会秩序。在国家层面,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西班牙内政部在多个受影响行政区宣布进入三级紧急状态,并在国家层面启动了国家紧急响应机制 [7,31]。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呼吁民众避免出行、尽量减少通话时间,在紧急情况下拨打急救电话 [21,41]。政府部门部署了大量警力维持秩序和巡逻 [7,22,43],并调用军队协助分发物资和实施交通管制 [15,22]。同时,部署应急发电车以保障关键设施运转 [31]。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均召开了危机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8,10],协调应对工作。葡萄牙总理甚至要求军队接管关键变电站 [31]。这些措施反映了在面临大规模基础设施失效时,国家层面迅速动员资源、维护公共安全和基本运转的努力。
电力系统的恢复工作是应急响应的核心。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电网运营商(西班牙电网(REE)和葡萄牙国家电网(REN))立即启动了电力恢复工作,采取了从半岛南北两端逐步恢复供电的策略 [8]。西班牙电网公司制定了分阶段恢复计划,并与多家能源公司合作进行抢修 [7]。快速清除系统故障、减少振荡源被认为是应急响应的重要方面 [44]。恢复过程中,法国电力传输公司RTE迅速恢复了其境内受影响地区的供电 [8],并通过跨国互联线路向西班牙提供了紧急电力援助 [15,18,31,37,39],援助电力规模据报道达到700兆瓦至4吉瓦不等 [15,18,39]。西班牙在停电后启用了战略天然气电站,葡萄牙则调用了抽水蓄能储备以满足部分需求 [18]。尽管官方预计西班牙完全恢复供电需要6至10小时 [8,10,18,37,41],但截至事发几天后,部分地区仍存在间歇性断电 [37],而葡萄牙电网运营商警告整个系统完全恢复可能需要长达一周时间 [41]。里斯本老城区因电网分段保护机制而较早恢复供电,但也凸显了恢复过程的不均匀性 [43]。
在欧盟层面,欧盟委员会紧急召集能源部长特别会议,讨论应对方案,包括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建立跨国虚拟电厂调度平台以及修订《内部电力市场条例》等议题 [18]。欧盟能源监管机构也启动了跨境责任认定程序 [31]。
对此次事件应急响应的有效性评估揭示了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国家层面的快速政治动员和资源部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局面,例如法国迅速切断与西班牙的互联线路避免过载的行为被提及 [29]。各国的电力抢修工作在逐步恢复供电方面取得了进展 [32,42]。然而,诸多不足也暴露无遗。欧盟委员会承认欧洲电网互联程度不足,跨国应急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29]。跨国支援(如法国向西班牙输电)的启动耗时过长且电力支援规模不足以满足全部缺口,暴露了应急协调的低效性 [36]。信息共享机制存在阻滞,葡萄牙电网运营商未能提前收到预警,违反了相关协议 [36]。公众沟通也存在问题,西班牙政府未能有效利用欧盟统一应急广播频段进行有效沟通 [36]。此外,研究指出南欧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电力系统应急能力方面与北欧国家存在差距 [36]。这些不足之处延误了危机响应,并加剧了停电的影响 [36]。
应急预案在此类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能够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 [2,34]。应急预案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对人民群众生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4]。然而,如一些研究所指出的(尽管是以非欧洲案例为例),应急预案的不够完善可能导致抢修和恢复工作进展缓慢 [32]。这提示了定期组织大规模停电应急演练以提高各方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2]。需要健全电力行业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优化中央与地方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响应程序,并将新型并网主体纳入应急组织体系 [4]。
在电力供需平衡方面,各国在停电后采取了调用储备和跨境输电等措施。而在预防和管理层面,一些国家(如中国的经验)会通过有序用电、错峰用电、限制高耗能企业用电等策略来应对电力供需失衡和负荷增长 [17,27],这些策略也为欧洲完善其电力供需平衡管理提供了参考。欧盟层面提出的强制可再生能源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措施,也旨在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增强系统稳定性,以应对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挑战 [18]。
总而言之,此次欧洲大停电事件暴露了欧盟及各国在应对大规模电网故障时的应急响应与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尽管各国启动了国家层面的紧急措施并开展了电力恢复工作,但跨国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响应效率。应急预案的完善性和演练的充分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经验教训为未来完善欧洲范围内的应急预案、提升电网韧性特别是面对高比例新能源渗透带来的挑战指明了方向 [18,43]。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重点关注如何建立更高效的跨国应急协调机制、提升信息共享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将新型并网主体和气象灾害预警等因素纳入考量 [4]。
5.2 提升电网韧性的技术与政策策略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深度渗透,欧洲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提升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成为当务之急 [18,37]。国际能源署分析师将欧洲大停电事件视为向零碳电网转型的一次“压力测试”,暴露出电网在柔性调度和储能方面的短板 [18,31]。
提升电网韧性的关键技术策略包括加强柔性调度能力、大规模部署储能系统以及增强“黑启动”能力 [18,40]。柔性调度和先进预测技术对于应对新能源发电的固yuhua有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至关重要 [1,7,33],它们能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平衡发电量与用电需求,降低电网振荡风险 [33]。安科瑞EMS 3.0等平台通过动态功率平衡引擎和柔性限电技术,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并强调通过跨区域能源协同调度系统和人工智能预测技术,提升电网实时动态调峰能力 [28,41]。
储能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双轮驱动”之一 [41]。通过在电力过剩时储存、短缺时释放,储能技术能够实现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平稳接入和高效利用 [30]。欧洲各国政府应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并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监管框架 [30]。它在平抑新能源波动、提供离网供电和提升电网韧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40]。西班牙储能技术的不成熟被认为是大停电暴露的问题之一 [15],这暗示了发展储能技术以提高电网稳定性的必要性 [15]。为此,西班牙计划部署分布式储能节点,并宣布投资建设氢能储能网络 [29,31];葡萄牙计划建设大规模电池储能基地 [25];欧盟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成员国提高储能容量 [29],并落实《欧盟储能加速计划》,部署大规模储能系统 [36]。特别地,SiC功率模块因其高频高效特性,可提升储能变流器(PCS)的响应速度和调节精度,更适用于快速平抑新能源波动,并能支持工商业储能的长时间离网运行 [40]。政策层面,建议强制新建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与智能控制系统 [28]。
除了上述技术,提升电网韧性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与政策协同。加强电网互联互通是打破“能源孤岛”、提升电网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措施 [15,20,25,33,36,37]。例如,增强伊比利亚半岛电网与欧洲大陆的连接 [15],将西班牙-法国输电容量提升至35吉瓦,建设跨比利牛斯山脉的超级电网 [25],以及借鉴中国“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建设骨干网架 [36]。强化跨境互联应推广多区域协同技术,提升互联线路利用率 [28]。
智能电网建设是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关键方向 [6,7,10,25,38,41]。智能电网通过集成先进技术,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具备自我修复、适应性高、用户友好、环保节能等特征 [6]。西班牙已宣布投入23亿欧元升级智能电网 [31]。全面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电网数字模型,并强制推行网络安全认证和AI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提升电网的智能化和安全性 [4,36]。
分散式微电网作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被认为能避免灾难性风险,提高地方能源自主性,有助于建立安全、灵活且有弹性的电力系统 [42]。然而,一项针对波多黎各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地理和电网结构下,加固输电线路在减少停电和缺水方面优于引入小型电网,这提示微电网方案的效益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
政策层面,为解决管理机制和协同效应不足问题,评估成立欧洲独立系统运营商(EU ISO)以统一调度取代碎片化市场 [19,39],以及设立电网基金以解决成本分担争议、促进技术创新合作等措施具有潜力 [19]。欧盟委员会已将2025年定为“电网韧性年”,并拟推动成立欧洲电网应急储备基金 [31]。改革电力市场机制也是关键,例如引入容量市场机制、改革碳税、发展需求侧响应等 [25]。需求侧管理,特别是需求响应,是低成本、高效益实现电力实时供需调节的重要手段 [11,12,37]。完善市场机制,将快速调频、功率支撑纳入辅助服务补偿范围,鼓励调动一切可用于调峰的资源(如虚拟电厂、V2G) [11,28]。
此外,提升电网韧性还包括加强备用电源渗透率以减轻大规模停电经济损失 [35],构建多能互补体系,适当保留燃气机组等灵活调节电源 [22,41],优化电源布局、完善电网结构、强化合理分区运行 [4],加强设备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推进电力设备大规模更新改造 [4,38],增强系统阻尼,优化电网结构以提高功率传输能力,引入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和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 [44],以及强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2,38]。提升抵御异常自然现象的抵抗能力也需重视 [43]。
综合来看,提升电网韧性的策略是多维度、系统性的,涵盖了技术、政策、市场和投资等多个层面。尽管已提出多种应对措施,但各项策略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及潜在挑战仍需深入评估和比较 [25,33]。例如,巨额的电网升级投资和政策支持是实现电网更强灵活性、预测能力和储能能力的基础 [10],而如何有效解决资金和技术挑战是当前面临的困境 [19]。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关注光储一体化和氢能耦合等新兴技术趋势 [40],以及如何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解决装机容量充足但有效容量不足、可发电量有余但可供电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5],确保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安全发展。
5.3 需求侧管理在保障电力供应中的作用
需求侧管理(DSM)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尤其是在应对日益复杂的供需平衡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和调整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DSM能够有效平抑电力峰谷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并提升整体安全性[12,24]。
需求响应(DSR)作为DSM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电力供应紧张或不稳定时,通过激励措施或价格信号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用电,以缓解供需矛盾[6,12]。
这有助于降低对大量备用机组的需求、优化电力系统资源配置,并通过避免负荷变化引发的不平衡来预防功率振荡,从而提升系统安全性[4,6,11,44]。
具体的DSM措施包括节约用电、有序用电、错峰用电、绿色用电、电能替代、智能用电、需求响应、季节性尖峰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可中断负荷机制以及灵活电价机制等[12,25,27,29]。
例如,建立覆盖大规模用户的可中断负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系统弹性,缓解供需矛盾,保障系统稳定运行[25]。
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并实施了多样的需求侧响应策略。中国多地,如浙江、河北保定、宁夏、陕西和四川等地,积极深挖需求侧响应潜力以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国家和地方层面不断完善政策体系,DSR的实施范围和能力正逐步扩大[23]。
为了提高用户参与积极性,浙江等地创新了需求响应补偿机制,而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并全面推行居民峰谷电价也被视为有效调动负荷侧资源积极性的手段[17,23]。
此外,市场化管理、拓宽补贴资金来源、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以及探索适应电力现货市场的需求响应机制也是提升用户参与和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17,23]。
提升用户参与度的关键在于加强用户需求研究、提供个性化服务、普及电力知识教育、提供便捷信息渠道以及设置合理的经济激励措施(如补贴、税收优惠)[6,11]。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并保持电价及其影响因素的透明度,赋能消费者通过负荷聚合商、能源社区等参与电力市场,对于提高消费者支持度和参与度至关重要[11]。
需求侧响应在应对电力供需紧张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的波动性方面具有显著潜力[1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增加了供给侧的不确定性,而需求侧管理则增加了电力需求的灵活性,帮助终端消费者应对供给波动[11]。
DSR作为缓解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减轻电网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6,12]。
然而,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部分地区(如西北电网)需求侧灵活性资源不足、DSR实施规模偏小以及缺乏有效的负荷侧引导手段[1],这凸显了进一步发展需求侧响应的紧迫性。
虚拟电厂(VPPs)和新型负荷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需求侧响应能力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12,23]。
将新型储能、电动汽车(EVs)、分布式电源(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负荷纳入需求响应资源库,并推动其参与需求侧响应,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12,17]。
例如,EV车主可以通过车辆到电网(V2G)技术参与峰谷套利,在增加个人收益的同时为电网稳定性做出贡献[11]。
虚拟电厂和负荷聚合商等创新商业模式能够聚合分散的负荷资源,利用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从而更高效地参与电力市场并获取经济收益[6,12,23]。
挖掘工商业空调负荷的调节潜力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方向之一[23]。
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引导,推广高效节能设备、鼓励安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及发展储能技术,均能增强需求侧的调节能力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6]。
完善的需求侧响应机制,包括扩大用户参与类型和规模、促进与电力市场衔接、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等,是进一步释放这些新型负荷潜力的关键[23]。
5.4 经验借鉴与未来发展方向
此次欧洲大停电事件深刻揭示了欧洲电力系统在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固有脆弱性 [7,37,42]。事件暴露出的具体风险包括跨国电网互联的脆弱性 [7,18,26]、新能源发电固有的波动性带来的系统稳定性挑战 [7,10,39]、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老化问题 [7,10,33],以及电网调度和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 [7,21,39]。特别是,此次停电被视为欧洲向零碳电网转型的一次“压力测试” [18,25,26,28,31,36,39],凸显了电力系统“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与“低灵活性资源储备”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41]。
鉴于此,分析其他国家在应对电力系统挑战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在加强跨区跨省特高压通道建设方面的实践,旨在构建“全国一张网”、分区自治架构和中央集权调度系统 [1,2,5,39],这被认为能够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提升电网整体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跨区域消纳能力 [2,5]。此外,中国在需求侧响应方面的实践和进展,通过完善政策、创新激励机制、扩大响应范围和探索市场化模式等,提升了需求侧管理在保障电力供需平衡中的作用 [12,23],例如构建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和虚拟电厂等 [6,12]。
对比分析中国电力系统长期存在的供需不平衡问题 [5,9,27]与欧洲在能源转型中面临的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挑战 [29,41],可以识别其共性和差异 [5]。中国面临电力资源与需求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不平衡问题 [9,14],而欧洲则更突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波动性挑战 [11,41]。然而,两者在快速变化的负荷增长和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都面临维持系统平衡和提升韧性的共性挑战 [5,14,27]。
鉴于此,探讨欧洲是否可以借鉴中国在电网建设和运行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成为重要的议题 [2,4,36,39]。中国的“全国一张网”和中央集权调度模式 [2,36,39],以及在新型储能发展 [39,40]和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实践 [12,23],为欧洲提升电网稳定性、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了可能的借鉴方向。然而,欧洲电网建设在管理机制和协同效应方面的不足 [19,36,39],以及各成员国能源政策的本位主义 [37],是其在借鉴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法国在本次停电事件中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快速恢复行动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5]。
本次大停电事件对全球能源转型敲响了警钟 [20],强调了在追求绿色、低碳能源未来的同时,必须审慎平衡安全与环保、效率与公平等多重目标 [3,20,29,39]。事件提醒政策制定者,能源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20],任何技术革命都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理想主义政策必须兼顾现实可行性 [29]。电力系统的稳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运转与安全 [15]。
展望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智能化、去中心化和高度互联 [7,37,42]。构建更安全、可靠和可持续的能源系统,需要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优化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7]。关键方向包括:提升电网韧性、加强储能建设(包括固态电池、氢能储能等新型技术 [6],特别是有离网功能的储能系统 [40])、优化需求侧管理、强化跨国协调和推动技术创新 [4,24,36]。具体技术措施包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电力需求和新能源出力预测精度,优化调度算法 [6],发展虚拟电厂等新型电力管理系统 [6,12,28],以及应用广域测量系统(WAMS)实时监测电网状态,提升系统动态响应能力和阻尼特性 [44]。同时,需要在基础设施规划中系统整合社会脆弱性评估,确保公平性 [3],并建立跨部门协同的灾备机制和提升公众应急意识 [22,34]。设立跨国调度中心或欧洲独立系统运营商(EU ISO)并赋予其应急决策权 [18,36,37],以及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36],是强化跨国协作的可行方案。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应对极端事件和能源结构转型挑战的高韧性、高弹性电网 [28]。
References
[1] 面向新能源不确定性的西北电力电量平衡机制研究 https://www.desn.com.cn/news/show-1652251.html
[2] 大面积停电事件风险评估模型 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8894898.html
[3] 极端天气下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的社会技术评估:以飓风玛丽亚为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M4ODg4NA==&mid=2247554522&idx=1&sn=cebad5a09d273e7fb23c915bbae9b4ad&chksm=e9b29a61dec51377730b4269aaf72c9841dec7f31dce52097d765ab93cc5c6920c96f8ba0334&scene=27
[4] 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1/content\_6990253.htm
[5] 中国“电荒”再现:供需失衡的历史根源与解决之道 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08205.shtml
[6] 电力供需平衡问题与智能解决方案 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78726119.html
[7] 伊比利亚半岛“黑暗日”:大规模停电冲击与反思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709682213249593&wfr=spider&for=pc
[8] 2025年4月28日伊比利亚半岛及法国电力中断事件报告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0371156130862113
[9] 我国电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及解决途径 http://www.sibei.com.cn/No.3.1485.htm
[10] 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欧洲电力神经的脆弱性警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684419467349261&wfr=spider&for=pc
[11] 欧洲能源转型时期电力系统安全保障经验 https://eesdrc.sass.org.cn/2023/1116/c5879a557060/page.htm
[12] 电力供需之“稳”:需求侧管理迎来新机遇 https://www.nea.gov.cn/2023-10/27/c\_1310747686.htm
[13] 用户停电影响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https://aiqicha.baidu.com/qifuknowledge/detail?id=10002645259
[14] 迎峰度夏电力保供风险研判及对策 https://www.cpnn.com.cn/news/zngc/202408/t20240808\_1726380\_wap.html
[15] 突发大停电!西葡法三国电力危机,谁是幕后黑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739041320807052&wfr=spider&for=pc
[16] 电力供需再趋紧:原因、挑战与转型契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641851474502371&wfr=spider&for=pc
[17] 迎峰度冬局部电力紧张应对之策 https://news.sohu.com/a/738017653\_121802910
[18] 欧洲大停电:应对、原因及高比例新能源挑战 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50501070442949417250
[19] 欧洲电网升级:挑战、困境与应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801704767397598&wfr=spider&for=pc
[20] 欧洲电价震荡:能源转型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66189.html
[21] 西葡两国突发大停电:60%电力5秒内消失,原因指向网络攻击等三可能 https://www.jfdaily.com.cn/wx/detail.do?id=902466
[22] AI设想:国家大面积长时间停电的灾难性后果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431970
[23] 多地深挖需求侧响应潜力 保障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平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361653472523011&wfr=spider&for=pc
[24] 电网电力供需平衡 https://wenku.baidu.com/view/db57084f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7.html
[25] 西葡大停电:欧洲能源转型的“阿喀琉斯之踵”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996138967903744&wfr=spider&for=pc
[26] 西葡大停电:暴露电网脆弱性,引发可再生能源质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747494966024044&wfr=spider&for=pc
[27] 缺电预警:局部供需失衡与结构性问题凸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71854985082591&wfr=spider&for=pc
[28] 欧洲电网孤岛化风险与EMS 3.0虚拟电厂增强互联韧性 https://www.elecfans.com/d/6578015.html
[29] 西班牙大停电:欧洲能源转型的警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695184299561479&wfr=spider&for=pc
[30] 欧洲电力市场转型:挑战与应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143111191143770&wfr=spider&for=pc
[31] 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欧洲能源脆弱性暴露与警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697451164186792&wfr=spider&for=pc
[32] 甘肃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评估报告 https://m.book118.com/html/2025/0228/8025114027007036.shtm
[33] 欧洲大停电:电网震荡、老化与新能源挑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778870778586489&wfr=spider&for=pc
[34] 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5/0202/5141031041012043.shtm
[35] 评估大规模长时间停电经济影响及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策略研究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4/20250409071606000.htm
[36] 伊比利亚大停电:欧洲能源一体化的脆弱性暴露 https://news.sohu.com/a/890224377\_100153408
[37] 欧洲大停电:可再生能源转型下的电网脆弱性暴露 https://news.sohu.com/a/891888717\_100101404
[38] 越南大停电:原因、影响与电力安全反思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437305091499786&wfr=spider&for=pc
[39] 欧洲大停电:暴露电网脆弱性,质疑可再生能源稳定性 http://qiche.kchuangw.com/xinwen/6250.html
[40] 欧洲停电加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对SiC储能技术升级需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965922417982972&wfr=spider&for=pc
[41] 欧洲大停电暴露电网与储能建设滞后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OTQ5ODAxNQ==&mid=2247533364&idx=3&sn=9eb0e3535345729a6bcdaf0c97f37d29&chksm=faf19f574695ef8f34fcc919edd1b504a69b036295d5a6010354e6829349d4fc54a4d4df8c8d&scene=27
[42] 罕见振动或致欧洲大停电:暴露电网脆弱性,分散式微电网或为解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814427129833251&wfr=spider&for=pc
[43] 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大气振动引发的现代脆弱性警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0724286113477763&wfr=spider&for=pc
[44] 电网功率振荡:定义、原理、成因、后果与预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61320222179722&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