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 赋能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1. 引言

当前,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个体乃至社会福祉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与生理健康同等,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6,36,43]。《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明确强调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6]。然而,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日益突出且复杂多元的心理健康问题 [4,21,42]。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教育 [42]。因此,加强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其心理韧性,对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6,43]。
听障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子集,除了面临普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适应与发展挑战外,还因其听力障碍而承受着额外的心理压力,并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独特的影响因素 [11,17,26,41]。听力障碍不仅影响其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更可能导致社交孤立、情绪障碍(如社交焦虑)以及自我认知偏差等心理健康问题 [26,41]。尽管部分研究关注了听觉障碍儿童或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策略,强调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22,30,40],但针对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相对有限,且其面临的特殊挑战与需求使得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显特殊性和紧迫性 [14,17]。关注并提升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社会,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环节 [9,11]。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针对听障大学生的特殊需求时,显露出诸多不足。这些不足包括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专业人才不足、服务成本高昂以及难以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干预等局限性 [1,2,6,8,28,36]。这些局限性使得传统模式难以有效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难以针对听障群体的沟通特点和心理需求提供及时、有效且符合其沟通习惯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 [1,2,3,4,8,29]。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个性化交互能力和全天候可用性,在心理健康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优势 [13,21,25,33,34,39]。例如,AI可应用于心理健康评估与风险预警,通过分析多维度数据(如文本、语音、面部表情等)实现对心理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早期信号捕捉,提高筛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25,37]。此外,AI驱动的智能心理助手和个性化干预系统能够模拟心理咨询师行为,提供定制化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弥补专业资源的不足,并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4,12,13]。一些实践案例表明,数字化和AI技术已开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探索和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7,24,27,38,44]。